目前北京市大学生围棋发展不利的现状在这里就不想再长篇累牍了,事实摆在那里,对手难求,乏人问津,学校无视,棋迷流失……在首届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即将开赛之际,我们似乎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下未来。
围棋难以打动年轻人?
站到远一点的位置看,你会发现一些令你无奈的事实。在现在20岁左右的人群眼中,下围棋的人是“大叔”的概念,从此也不难想象围棋在高校中遭受冷遇的结果了。大学里的选择实在太多,围棋只是众多游戏中很不起眼的一个,这是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现在很多高校的围棋协会都已经名存实亡,甚至连“名”都没了。即使有新的围棋血液进入大学,却因为没有归属而渐渐失去热情,散入人海,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难道是围棋的魅力真的不能打动年轻人么?当然不是。当年进了大学才“误入棋途”的棋迷不在少数,很多人都成为了一生的爱好。现在网络虽然拉近了时空之间的距离,但大学生们和围棋真正接触的机会反而变少了。
比赛杯水车薪 普及工作缺失
自从北邮富士通杯停办以来,北京市已经很久没有连续性的大规模高校围棋比赛了。虽然其间中国棋院大力支持甚至主办过一些比赛,但也仅是杯水车薪而已,难以挽回北京高校围棋发展整体滑坡的颓势。分管大学生围棋的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棋类分会每年主办一次大学生应氏杯尚且有些力不从心,更别提关注北京的大学生围棋活动了。比赛太少,北京大学生围棋爱好者的流失当然就变得更加严重。
不过比比赛稀少更令人担忧的是:围棋在高校中普及工作的“三难管”现状。高校,校领导哪有时间管这种小事;棋院,想使劲儿但和教育系统根本不搭边;学生,势单力孤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北京只有清华、北大等底蕴较为深厚的学校才开设围棋选修课,其他大部分学校的同学们就算对围棋感兴趣,也找不到了解的途径。
王老救急一时 难救一世
第一次见到王汝南老师是在2004年,第一届北邮富士通杯大学生围棋团体赛的颁奖仪式上,从王老手中接过团体亚军奖杯。后来见到王老的次数就渐渐多了,在很多大学生比赛和业余比赛上都能看到他清癯的身形。
去年下半年曾经写过一个关于大学生围棋发展现状的系列稿件,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让人意外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老居然向我问起了这件事。原来北邮富士通杯大学生赛的停办也是王老心头的一个遗憾,但两个主办方都决定放弃了,他这个“嘉宾”也无能为力。这几年看着北京大学生围棋日渐式微,王老急在心里。所以当北大的薛磊找到王老,说准备办高校比赛时,两人一拍即合,北京市大学生围棋总算又迎来了新的希望。
但王老和棋院不可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高校围棋上,薛磊们总有一天也是要毕业的,北京大学生围棋想要形成真正的良性发展,还需要更为理性的规划和各方的共同努力。
宣传自己
大学四年四次围棋社招新,记得招到最多的那一次,并不是因为棋社里有多厉害的高手,而是我们手绘了一张巨幅的佐为画像,引来围观无数,于是会下棋的,不会下棋的来了好多。虽然最后并不是所有人都听完了围棋入门讲座,但那一年确实是围棋社人气最旺的时光。
求人不如自救,宣传自己,是高校围棋首要做的事情。回首我所了解的北京市大学生围棋的十多年,除了外部环境不佳之外,大多高校围棋协会自身宣传不够也是发展不利的重要原因。可能围棋人更擅长“手谈”,但现在必须有人站出来“侃侃而谈”了。也许这句话不光是对大学生围棋人们有用。
强力组织
现在北京的各个高校其实还有一些热爱围棋学生和围棋协会的传承,缺的是一个能够把大家串联起来的机构。这次的大学生联赛其实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无论是棋院还是大学生棋类协会出面牵个头,甚至大学生们自己成立一个类似于理事会的组织,由各校围棋协会的负责人组成,大家一起策划、宣传甚至营销自己的比赛,这样高校比赛至少不会因为没有队伍参赛而终止,同时也能帮助以后比赛的组织者节约下不少精力。
学子们一代代会毕业,但“棋魂”始终应该萦绕在学校里。
赛制创新
不得不说这次的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的赛制是个很好的尝试,主客场联赛的比赛方式,让各个参赛队都有了宣传和展示自己的平台,激烈的比赛永远是宣传上的最有力武器。漫长的赛程为大学生棋手们提供众多的比赛机会,再加上宽松的报名限制,让比赛的参与性大大提升。以往的高校比赛大都是赛会制,比赛的几天虽然热闹,但最后总给人戛然而止的感觉,而且造成影响的持久力非常有限。
主客场的赛制还给了各个主队很大的自由度,现在微博,校内,论坛等等如此发达,各个学校队伍完全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学校的围棋之星,甚至创造出“魔鬼主场”之类的氛围。看你们的了!
坚持下去
一项比赛,延续性非常重要,而第一届往往是最艰苦,也是最容易夭折的时刻。可以预见的是,这届北京市大学生围棋联赛的前路肯定不会平坦,漫长的赛程,全新的赛制,未知的环境,种种担忧萦绕在心。
只想对正在为了围棋努力着的人们说一句话:“将来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