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随着吴清源将日本棋手全部降格,以他为中心举办的“升降十番棋”无以为继,《读卖新闻》改弦更张,创设“最强决定战”,邀请六大高手下双循环赛,开启了头衔战模式的新篇。吴清源对此大为不满,六人中桥本宇太郎、木谷实、高川格、藤泽朋斋、坂田荣男五位都是手下败将,其中两人还被打到让先,一夜之间竟然又能与自己分先对局了?留下了“这岂非借了钱又赖账吗?纯粹是对四百年来围棋界老规矩的无视与践踏……费了十五年以上的时间,生死搏斗才打完的擂争十盘棋还有什么意义!”的愤懑之语(见吴清源回忆录《天外有天》)。
1957年日本第1届最强决定战举行时,吴清源与高川、桥本、坂田(左一)合影,天真烂漫的性格透过古老的黑白照片亦可知觉。
民国年间,“南刘北过”在中国棋坛地位最高,能与他们分先对局者寥寥无几。一度甚至有用对刘棣怀的棋份来自评段位的说法,即刘棣怀为四段,先相先者可称三段,让先者二段,以此类推。1949年改天换地之后,这种“旧社会的不平等规矩”自然要推翻打倒,1957年开始的系列全国比赛均采用黑贴2子半的分先赛制。
虽然地位、境遇、对象都无法相比,但吴清源1957年的情绪,在同一年刘棣怀、过惕生的心里是否一定没有出现?这是后人无法也不宜猜测的事情。不过“应变”是棋手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不能顺势而为,必将被时代抛弃。当公平竞赛成为现代围棋行业的主流的时候,棋份制也就永久地尘封进了历史。
1957、1958年的全国围棋锦标赛,均分四个赛区展开预赛(1958年为天津、郑州、广州、扬州四市),选出九人集中到一个城市进行单循环决赛,事实上与日本名人战的九人循环圈相同。只是比赛时间大大缩短,日本九人循环圈八轮要下足足八个月,但1957年决赛在上海只下了十一天(11月7日至17日),1958年决赛在广州也不过十九天(11月20日至12月7日)。这种短期一地决出冠军的围棋办赛方式,在地理广阔的中国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陈嘉谋(左)、王幼宸(右)已于1993年、1984年离世,存世照片不多,这两张人像图取自1985年出版的工具书《中国围棋》。
两年的冠军分别由过惕生、刘棣怀获得,“南刘北过”自然不是虚名。不过比起此前江湖地位基本被口口相传的名份垄断,公平竞技下棋界的格局还是有所改变,两届亚军都是冷门人物。1957年压过刘棣怀的,是小过惕生五岁的江苏中学历史老师陈嘉谋,时年四十有五。1958年排在过惕生之前的,是比刘棣怀还要大五岁的上海原银行文员王幼宸,已经六十六岁高龄。
全国围棋赛事初创时,刘棣怀已是年满六十岁的老人了,时不我与也好,年齿徒增也罢,棋坛统治力必然走向下降的趋势。1957年11月9日的第1届全国围棋锦标赛上,刘棣怀就被年轻他十五岁的陈嘉谋“偷”走一盘。虽然双方前半盘错进错出,轮番对AI眼中的要点视而不见,但弈至如图局面时执白的刘棣怀已接近胜定。可能是一路擅使的治孤战法大获成功,也可能是对黑左边一块的搜刮过于舒畅,白194行棋放松,露出破绽,被黑Q10、R10先手交换后中央K12位一团,白中腹长龙突然出现联络问题,六子被割,逆转就在一瞬间。这一届比赛过惕生7胜1负笑傲群雄,刘棣怀与陈嘉谋同为6胜2负,因为对冲失利,只能屈居第三。分先击败名满天下的“刘大将”,是为陈嘉谋一生的杰作,比赛结束后有报道称“颇得南京棋界的推崇和领导的重视”,一度因此受聘为江苏省围棋队教练。
王幼宸与顾水如同龄,是名副其实的棋界“耆老”,但他却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六十岁才开始涨棋,达到一线棋手的高度,这在世界棋坛是空前绝后的唯一一人。王幼宸本是老北京,供职农工银行,任从事抄写工作的书记员,抗战时随银行疏散南下,晚年定居上海。从民国初年受三子击败高部道平,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交手木谷实、桥本宇太郎,再到六十年代胜濑越宪作、负伊藤友恵,王幼宸在中日围棋交流史中活跃近半世纪,堪称活化石,后来者仅有王汝南可比。1958年11月20日的第2届全国围棋锦标赛第一轮,王幼宸执黑对刘棣怀下出了黑47靠后51挤断的凶悍之招,颇有“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味,以力制力战而胜之。虽然刘棣怀首战受挫,但之后豪取七连胜夺冠,而王幼宸时隔一年再次老树新花,1960年六十八岁二获全国比赛亚军,这又是可以比肩藤泽秀行的廉颇伟业了。